您好,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!老站,搜索引擎当天收录,欢迎发信息
免费发信息
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> 眉山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眉山城边这个古镇,竹编历史远比青神悠久!

2019/6/7 10:49:42发布150次查看
【小编说】大家都知道,青神是“中国竹编艺术之乡”,而你绝对没想到,其实与青神一河之隔的眉山东坡区古镇——罗平,竹编历史甚至比青神还久远,据说,以前青神竹编的大师傅,有不少都是从罗平过去的。
这个在眉山中心城区边上,却鲜为人知的古镇到底长什么样?大家一起来看看——
每一座古镇的背后,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,那历史里有诗,有歌,有故事,也有传奇。古镇自然风景美,让人眷恋。古镇民俗风情美,方能让人铭记。在乡愁的构成中,风景美和风情美,均不可少。守住古镇的风景美,风情才会更加浓郁;守住古镇的风情美,才能守住我们的乡愁,守住我们的文明传承。
古镇俯瞰图
  在永寿镇,岷江和玻璃江的冲积平原上,坐落着一个风景如画、民风淳朴的古镇———罗平古镇。曾几何时,临江的罗平,是古眉州热闹繁华的地方。古街古巷,古树古码头,铁铺酒坊,造船作坊,竹编技艺,见证并记录了曾经的繁华。
  近日,记者来到罗平,了解这里的古镇风貌,探访它的历史文化和人们心中的乡愁。六街三巷,是古镇深深的皱纹;分散的古院落,是她脸上好看的老年斑;商铺密集,但从不出售古镇的悠闲;巷陌深深,终究裹不住谭腌鸡的鲜香……正如我区诗人张世明诗歌描写的那样:只需一把乌亮的竹椅,一杯青花瓷的盖碗茶,便能慢慢留住古镇一段太平的时光。
  据了解,罗平古镇是我区即将打造的古镇之一。相关规划方案已经通过,实施指日可待。按照规划方案,未来的古镇,将保留现有古镇的原貌,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底蕴。一座集历史文化、滨江水运、繁华商贸于一身的罗平古镇很快将与人们见面。
正在编竹的程方绿怡然自得
  木制古屋 百年古树
  造船打铁 竹编传承
  乡愁———
  是一段悠闲恬静的时光
  采访当天上午9点,记者快到古镇的时候,正逢赶场。罗平社区外围熙熙攘攘的人群堵住了行车道路。永寿镇党委副书记谌立告诉记者,原来罗平社区和永寿镇街上的赶场时间正好错开,这边一三五,那边二四六,若遇周日,两边同时赶场,更加热闹。
  走进罗平,正街是一条贯穿整座古镇的大街。记者一行从正街进入古镇,一路上古老的木制建筑不停从眼前掠过,砖瓦房在这里真是寥寥无几。这里的建筑大多为一层平房,偶尔也能看见一栋两层的木制楼房,让人眼前一亮。街道和巷子大概 4到5米的样子,给人的感觉是窄窄的,但却藏着一股“曲径通幽处”的韵味。两旁的建筑大都是清朝建筑,也有民国时期的。穿梭其中,一瞬间仿佛回到了遥远的记忆中。过去的岁月,再现的回忆,淡淡的乡愁。
  新街、解放街和兴隆街与正街互相交汇,一时间竟让人感觉好像迷路了。好不容易搞懂方向后,记者有幸在兴隆街13号,见到了活生生的编竹文化传承者。老人叫程方绿,今年74岁,是马边县双溪人,因为亲人的原因到罗平古镇已经几十年了。记者看到他时,他正蹲在地上用一根根竹条编背篼,身旁摆放着很多筲箕和扫把等竹编品。
  老人告诉记者,这些东西都不贵,也就是10元,20元,最大的背篼可以卖到45元。除了喜欢编竹,老人还会修磨子,甚至他年轻的时候还会修桥。如今老人每天就买些附近山上的竹子,继续传承编竹这门手艺,闲来没事就到附近的茶馆和朋友打牌喝茶,日子过得悠闲快活。
  就在程方绿老人的店铺对面,住着另外一位手艺人。他叫邓光辉,从事纯手工造木船已有30多年。如今老人年龄大了,身体特别是眼睛没那么好使了。但当我们看到他的时候,他仍然在打磨着木船的船身,丝毫没有注意到我们。“哎呦,就是脾气倔,怎么说都不听,就是还要打这最后一艘船……我们跟他说,现在的渡船都是机器发动的,他的这种木船没人买了,就是不听……”邓光辉的老伴向我们诉说着,言语里不难听出她是那么的心疼。谌立和罗平社区支部书记甘建伟连忙对老人进行安慰。好在目前邓光辉夫妇的子女们都十分勤奋,在外面闯出了一番事业。作为父母,邓光辉夫妇也十分欣慰,对生活别无他求,只是希望政府能尽快开发罗平古镇。临走时,看着有些陈旧的老木屋,谌立和甘建伟不停地告诉邓光辉夫妇要随时注意防火。
  竹编手艺和造船手艺只是罗平古镇人传统技艺的一部分。记者与谌立、甘建伟在古镇的大街上边走边谈,畅谈古镇的历史文化。走着走着就听到“叮叮叮”的声响,寻着清脆的金属碰撞声看去,原来是一名铁匠正在打铁。据甘建伟介绍,师傅叫郭建华,从14岁开始拜师学艺,从事打铁工作已有51年之久。这期间,师傅还曾是一家企业的工人,退休后回到老家又重拾自己的老手艺。眼前这个作坊就只有他一个人,作坊两个灶头都烧着柴火。不过,由于灶台与电源连接,所以,当需要大火时,师傅一接通电后,火势大起,立刻又给铁加热。这时,这个古老的传统手艺与现代能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了。在师傅的店铺外,摆放着许多精致又接地气的铁制品,像菜刀、铁铲头、钉耙头、锄头等,都是广大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。
  随后,记者在茶铺院坝里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罗汉松,甘建伟笑着说自己小时候常和小伙伴一起在树下捉迷藏。如今他自嘲自己渐渐老去,罗汉松却像几十年前一样伟岸年轻如初。其实,有着这般感慨的远不止甘建伟一人,古镇的老人都羡慕罗汉松的“长寿”和“年轻”,不知多少年来,这里不断地上演着生命与死亡的轮回。罗汉松却一直屹立于此,常青如此。
  甘建伟介绍说,罗汉松多见于1000多米的山腰地带,耐阴惧寒,喜温暖湿润,根部土壤积水过多容易死亡,且生长缓慢,温度低于十三度便停止生长。而罗平古镇濒临岷江河边,地形低平,雨季易积水,本是不适合罗汉松生长之地,但这棵罗汉松却生长得如此精神,无法不让人们感慨罗平古镇这块风水宝地百年来福泽着万千生灵。
  马家大院,现在是一个茶铺,我们去的时候,茶客都已经离去。喝茶的桌椅都收拾得整整齐齐的,所有的房间都对外开放着,男主人非常悠闲地躺在椅子上,面前的电视正播放着节目。女主人正忙着一天生意的善后工作。客人们一拨一拨地参观,摄影、拍照,摆谈,与老板有一句没一句的问答,谁也没太注意谁,各自享受着各自的乐趣……
  转眼快到中午,短短几小时后记者就认识了许多传统手艺人。小小的古镇里深藏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和当地风俗人情。穿梭在罗平古镇,除了欣赏百年古楼、罗汉松,见识传统手艺,还能不时看到近百年来不同时期的各种标语。在你抿嘴一笑之间,一个古镇的时代变迁都在这些字里行间了。而它,却又那么安静而又祥和。
百年古树枝繁叶茂
  忙碌的码头 繁华的街巷
  熙攘的人群 喧闹的酒肆
  乡愁———
  是江上漂泊的一叶叶白帆
  正街走到尽头,右拐就是滨河路。过去繁华的太平码头就在下方。可惜可叹的是,时代变迁,任何人事物都不能阻挡社会发展的步伐。昔日的码头已经荒废,只剩几块孤独的大石头。站在上面,眺望远方,不禁感叹时代和乡愁注定是相交又矛盾的。这个错综复杂的集合体,让我们的情感有时变得悲天悯人。我们享受着现在,又渴望回归。
  快到正午的时候,在解放街的一间老茶馆,甘建伟请来了古镇里两位有名的老人。他们从小在罗平长大,又都是知识分子,对古镇的历史文化十分了解。两位老人是周国藩和赵春圆。在他们的记忆里,民国初期,太平码头是成乐水路的交通命脉,集散仁寿、青神、眉山临近乡村的杂粮、大米、生丝、竹编、竹柴及土烟等。大量的土特产从这里运出去,所需的盐、酱油、布匹等日常百货又运回来。经年累月,客船、货船来往穿梭越来越多,日停靠船只最多时近几百只。码头的兴旺发达,引来了南来北往的无数客商,长途短运货物的集散,招来了大量的劳动力。善捕商机的人们沿河建市,码头的繁荣催生了百业兴盛。一时间,太平场摊棚连片,客栈、茶房、酒肆应运而生。
  “筏子渡的人生得憨,出钱又拉摊。”赵春圆老人随口一句,让我们几个摸不着头脑。原来,这是赵春圆老人小时候生活的年代里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顺口溜。在那个时候,岷江河中间有一片石头滩,过往的船只不能直接到对岸,必须由人拉着以类似n字母的路线避开石头滩,那时候的人们都很勤劳善良,但不又失幽默感,久而久之大家就把这句顺口溜传开了。虽然不能亲眼看见,但一句轻快押韵的顺口溜,足以让人回味无穷,仿佛置身那个时候,看见无数的船只和灯火。
  “听惯了艄公的号子,看惯了船上的白帆。”周国藩老人笑着说,那时候的民风民俗真是太好了,完全没有什么强盗和坏人,过往的商客和本地的村民都是敦厚淳朴的人。一到夏天,大家都一窝蜂地往岷江里跑,整个沿岸密密麻麻的都是人,有人被蚂蟥咬了都毫无察觉,所有人都是一派悠然享受的状态。两位老人非常怀念那时候的生活,他们说,用一个词语形容,就是单纯。单纯就是他们最享受的状态,单纯就是最好的乡愁。
  和两位老人的交谈中,一幅幅画面不停掠过。 “船家灯火映江荧 ,橹桨拨水入耳清。”每当暮色初染,船只纷纷进港泊靠,整个码头樯林立、灯火闪烁。此时,船工们提着马灯纷纷上岸,喝酒、品茶、听评书,整个集镇店铺拥挤、茶房酒肆座无虚席、玩友锣鼓深夜不收……这样的景象一直延续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。甘建伟至今记得,他和小伙伴一起到河边嬉戏,在河里畅游,在茶铺子里听评书的情景。直到上个世纪中期,随着水位降低,停船减少,加之陆路交通的发达,码头开始衰落。
邓光辉数十年来对造船钟爱有加
  罗汉腾月 鱼市斜阳
  白果林烟 大溏春晓
  乡愁———
  是人们口中代代相传的故事
  “也许古镇的繁华真的消失了,也许传统的手艺终将失传,但留在人们心中那份最重最好的乡愁不会消失,那便是人们口中代代相传的故事。”到过罗平古镇的人,都有相同的感受。
  罗平有很多故事,老辈人说即使是到了解放前,码头依然繁荣。夜晚常见船工们提着马灯上岸喝酒,品茶,逛窑子,听评书。因此茶楼、酒肆、青楼生意火爆,罗汉场的女子和评书也名扬水路,风光一时。而最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,是女儿夜渡的故事。
  传说,当时罗汉场摆渡的多为眉清目秀的女子,清脆爽辣的小曲,窈窕婀娜的身姿,惹得南来北往的旅客宁愿多走上数十里,也要选择在罗汉场过渡。更有传一些风流雅士,喜欢等到星垂四野才登上渡船,试图在朦胧的月色里,制造一场与船娘的邂逅。“当然,也有人说那些夜间摆渡女多数是风尘女子,而女儿夜渡,不过是青楼的花船而已。”赵春圆老人却说,不管事实如何,这个令人遐想的渡口一度盛名远播船客云集是不争的事实。
  记者了解到,罗平镇的传说有很多,罗汉腾月、鱼市斜阳、白果林烟、大溏春晓………瞧这些名字,即使没有身临其境,也挡不住美景天光里幽远的意境。可惜,随着水路交通的逐渐消退,有着“小香港”之称的罗平,热闹已慢慢远去。现在,莫说女儿渡,就是曾经熙来攘往的水码头,也只能终日枕着江风睡大觉了。
  “在罗平,说起状元屋,没有不竖大拇指的。”周国藩老人介绍说,从那间不大的屋子里,走出过留洋博士、妙手回春的医生,还走出了名震四方的政界要人,在镇上的人看来,这全靠屋外那棵黄桷树的荫佑。于是,一层又一层神秘的色彩涂上这棵有着百年树龄的古榕。求子考学,升官发财,祈福求安,都要到榕树下烧柱香在树身上挂个红,还要在“状元屋”前磕头许愿。灵验与否,无人查证,榕荫古屋的神奇却不胫而走。
罗平古镇街景(意境图)
  历史变迁 繁华逝去
  寻找记忆 渴望回归
  乡愁———
  是一张写满未来的图纸
  离开古镇,恍如隔世,曾经支撑罗平古镇繁华的一切元素都已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而消散。街灯熄了,酒肆静了,白帆少了,码头凉了,人群散了……但欣慰的是,那个汹涌的人潮和浓郁的商业气息配上水墨画般的古镇,一直以来都是罗平社区人们心中不变的记忆。一代代人来到这个世上,一代代人离开这个世界,但人们始终在谈论着,回忆着古镇的一切,那棵古松依然屹立着。
  也许古镇繁华的逝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,有人说古镇是牺牲品,但人们更愿意相信那是追寻美好生活所必须付出的代价。这个代价,就叫乡愁。古镇的每一个角落,都让人流连忘返,而古镇上的人们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尽管他们的生活有时不如意,但他们仍然保持着最朴素的着装,交谈着,嬉闹着,劳作着,他们的愿景写在了每一张淳朴的笑脸上。
谌立告诉记者,去年3月,通过公开招标,四川同济京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中标并制作了一张长达104页的罗平古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规划ppt,这张ppt就是罗平社区人们的愿景。目前,罗平古镇的文物普查和登记保护工作已经全部完成,随着市、区领导多次到社区调研,古镇的开发工作已经整装待发。在区委、区政府的安排部署下,一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小镇即将现身。乡愁,如今是更美好的未来。
来源:东坡之声
眉山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VIP推荐

免费发布信息,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-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-2
企业名录